砂磨机厂家-乐鱼真人登录入口官方网站欢迎您的到来!

乐鱼真人登录入口专注砂磨机设计与制造

湿法研磨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资讯热线:

021-51361238 15221506605

乐鱼真人登录入口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三线记忆:油田子弟不是世袭的“油二代”

  这就是油田子弟的一辈子,从睁眼到闭眼,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群人生活,一辈子都没分开过。

  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文艺汇演曲目,一定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所有的石油子弟倒背如流。

  油田子弟成长的环境很特殊,因为油田大多地处偏僻,周围不是农村就是荒地,完全是原生的大自然的环境。

  所以油田子弟放了学,和农村的孩子一样,玩泥巴,摸鱼,打鸟,夏天捉知了,冬天烧一堆篝火烤红薯,完全是很乡村化的童年。

  而油田福利完善,职工可支配收入高,大多重视孩子的教育,虽然油田社区地处偏僻,但是油田子弟从小弹钢琴,跳探戈,画油画,刚有互联网的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脑。

  所以油田子弟从小既接受过大城市的素质教育,也体验了农村放养式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油田气质”。

  他们从小就见过漫山遍野的“磕头机”,见过无尽的荒原,戈壁,早一代的油田子弟,跟随父母参加过大会战,住过四面透风地窝子,啃过冰冷梆硬的馒头。

  油田子弟打小就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生活,油田社区就像当时的大型国营单位一样,企业办社会,哪怕在青海戈壁滩上,也会有一个小型城市的所有功能:教育、医疗、治安、消防、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你能想出来的各行各业全都有。

  因为石油开采而建设出一个城市,这在上世纪的中国很常见,比如盘锦,就是因为建立辽海油田,在1984年才建立的。

  油田社区自成体系,和地方上有明显的区隔,比如在盘锦,以向海大道为界,东边是辽海油田的区域,西边是“地方上”。

  在传统的老一辈油田职工眼里,假如没有一份和油田相关的工作,就等于没有工作。

  经常发生这样的段子,油田子弟找的对象,因为不是油田系统的而被父母棒打鸳鸯,别人一问,那个年轻人可能是当地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小公司的老板,一线城市年薪百万的程序员。

  后来油田子弟学校开始招收地方上的儿童,在学校里同龄的孩子,自然而然被分成三类:油田子弟,采油厂子弟,“地方”小孩。

  三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就像水和油一样无法融合在一起,油田子弟中学的老师,只要通过孩子小学就读的学校,就能轻松的把孩子给归类。

  甚至有个别地域歧视很严重的油田子弟学校的老师,都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对待不同的孩子,比如上课提问,课后辅导,几乎不会有“地方”小孩儿的份。

  而家长对待“油田”和“地方”要更加敏感,甚至子弟学校里,如果有来自“地方”的老师,都会遭到部分家长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地方”上所有的人,都是道德品质败坏的。

  这要从我国石油业发展早期的历史说起,从大庆油田开始,我们油田行业就郑重进入了“大会战”时代。

  每当发现一个油田,就会从现有油田单位,抽调大量的骨干去援助修建,这在石业叫做“石油大会战”。

  石油开采动辄十余年,甚至几十年,为保障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职工,以及他们家属的正常生活,油田逐渐修建家属楼,各项服务机构,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个因为石油的建立的社区,有的叫石油大院,有的叫原油城。

  这里生活稳定,相对封闭,与世隔绝,和地方上基本上没有交流,因此培养出了石油职工单纯,直爽的性格。

  没啥心眼子,不会占便宜,作奸犯科更加凤毛麟角,因为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里,要长期生存下去,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当油田建设的时间长了,就必然要本地招工,当年能进油田是个肥差,所以最早被招进来的,大多都是在地方上有背景的年轻人。

  而这群纨绔子弟,正是把“地方上的人”的名声,在石油系统内搞臭的罪魁祸首。

  他们很多在“待业”期间,就拉帮结派,上世纪80年代,就穿着喇叭裤在县城叱咤风云,两句话谈不拢就大打出手,没钱了就坑蒙拐骗,扭门撬锁,啥坏事都敢做。

  当这群人第一次出现在油田的时候,面对善良淳朴的油田职工和子弟,就像狼入羊群一样,一时间把油田的生活搅的天翻地覆。

  早年油田职工,出门都不锁门的,同事来找人,都是直接推门就进,很多油田大院从初建开始,就从来就没出过一起治安案件,所以导致连派出所都没有,保卫科就够了。

  这群“地方人”来了以后,每天成群结队叼着烟在厂区晃来晃去,看谁不顺眼就上去用自行车链条一顿抽。

  油田子弟三天两头被敲诈,男孩子几乎都被打过,女孩都不敢自己回家,甚至有“地方人”的小团伙,敢在大白天冲到子弟学校里,到教室里去调戏女孩。

  油田为此不得不招收了大量,成立派出所,联防队,在油田巡逻维持治安。

  油田子弟逐渐觉醒,为了自保,也纷纷成立了小团伙,找来了扳手,三角铁,用钢尺磨了匕首,甚至用无缝管自制火枪,和“地方人”的团伙打成一团。

  因此老一辈“油田人”特别是女性,特别是参加过几次大会战,辗转多地的那一批,对“地方人”都有心理阴影,特别的排斥。

  实际老一辈的“油田人”并非排斥所有的外来人,有一种人就很受欢迎,那就是大学生。

  油田天天都会从石油大学,地质大学和相关专业招收大量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这些大学生有很多并非石油系统“出身”。

  从早期的分配,到后来的应聘,这些人是很受老一辈“石油人”的欢迎的,因为石油大学和相关专业,男生比例远大于女生,所以这些年轻的小伙子来到油田,就会成为家有闺女的“石油人”争抢的对象。

  油田的女儿不外嫁,油田的小伙子大多也娶油田的姑娘,这是因为油田父母们担心孩子太单纯,会吃亏。

  油田的福利保障好,油田的子弟,一辈子从来不用操心社会上普通年轻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的那些难题。

  比如找工作,买房子结婚,赡养父母,给孩子找好学校,考大学,找工作,再要给孩子结婚买房子,这一切在油田,单位都会安排的很好。

  出门见过世面的油田子弟,都会说自己从小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单纯到有点愚笨。

  油田是一个高度熟人社会,油一代从勘测出石油的那天就来到这里,油二代长大后直接进油田接班,到了油三代就有部分离开了油田,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这两年对于类似油田、烟草、铁路这些,传统的大型国营单位,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子承父业”,“顶替上班”,“内部招聘”的福利,社会舆论的谴责越来越多。

  对于那些从未在大型国营单位生活过的年轻人来说,第一次进入油田单位,一定会被油田社会盘根错节的“熟人”关系惊讶到。

  单位里的“油田人”,大多从曾祖父一代就生活在一起,那是建国初期第一批石油工人,从第二代开始,之后的两代人,同一个医院出生,同一个油田子弟幼儿园,小学,中学读书,最后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结婚的对象,就是小学的同桌,婚房的邻居,就是小时候对门的哥哥。

  但是对于石油子弟来说,只要出门,一路上都有人打招呼,从集团领导,到路边卖水果的小贩,石油子弟都能聊几句。

  对外人来说高不可攀的大领导,对于油田子弟来说,可能就是当年和父辈睡在一个土窝子里的兄弟,就是和母亲子弟学校一个班上的小姐妹。

  去子弟学校参加家长会,半个教室的家长都互相认识,基本都是当年的同学,班主任是高自己两届的学长,校长则是自己当年的班主任。

  一个班的孩子谁打架了,双方家长都不好意思去对方家找麻烦,因为四个大人大概率是光一起长大的,甚至有可能在少年时代还曾经有些情感的渊源。

  如果两个石油子弟早恋了,哪怕再小心谨慎,一周之内,从双方家长到任课老师全都心知肚明。

  不怀好意的班主任会把少男少女叫到办公室,从双方爷爷奶奶辈的历史开始聊起,然后聊双方父母当年在学校的感情史,最后一直聊到两个少年有种近亲结婚的罪恶感才罢休。

  在这种环境中,一个敏感的外来人,会从一开始的谨小慎微,到后来的不服气,凭什么?

  于是外来的年轻人发愤图强,成为了业务骨干,成为领导眼中的红人,然后被油田丈母娘看中,娶了一个油田姑娘。

  当他感觉自己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候,猛地发现,因为娶了油田姑娘的原因,自己也获得了老婆家在油田大院里所有的社会关系。

  而正是因为这个称呼,他的事业也少了很多阻碍,原本对他一脸严肃的领导,会给他一个笑脸,很多原本难以攻克的事情,现在也就是一顿家宴就能办成。

  在这两年的媒体宣传里,外人对“油田子弟”的理解充满了恶意的揣测,把他们比喻成工业贵族,石业的八旗子弟。

  无论东北厂矿子弟,还是油田的油田子弟,大多数人的父母,祖辈,就是普普通通的国营单位职工。

  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石油职工,在野外睡帐篷,啃干粮,这种艰苦的环境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

  在石油职工医院的住院部,常年躺满了各种外伤的工人,有被设备砸断骨头的,有井喷时候被烧伤的,天然气中毒的。

  而且大部分的石油职工就没有那么富裕,如果说比社会上的平均条件要强一点的话,就是要更稳定,就是配套福利很好。

  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几乎不用花钱,结婚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买房,生孩子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被单位辞退,孩子大了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教育问题,老人年纪大了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赡养问题,生病了不需要过多的担心高额的医药费,更加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像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一样无止境的加班当牛马,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被辞退。

  油田子弟说的是油田白话,和普通话有区别,因为油田各地方的人都有,互相交融,说的话里带各地方方言的字词,所以是油田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