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 破铜烂铁堆砌的钢铁洪流命令与征服3被遗忘者的装甲猛兽
- 并购优塾 光伏金刚线产业链跟踪:恒星科技VS高测股份VS美畅股份
- 彼得原理--爬不完的梯子是什么
- 【48812】接棒辉腾的群众辉昂月销几百台线F;_车家号_发现车日子_轿车之家
- 【48812】金太阳董秘回复:公司一向专心于高端精细抛光资料和智能精细抛光设备的出产和研制旨在为计算机显现终端供给绿色、高速的一体化归纳解决方案。产品大规模的应用于手机、笔电等3C电子范畴的研磨、轿车制作及售后、通讯通讯等职业。一起公司正在活跃布局和开辟硅
联系我们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川南机械厂,有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面都是些“任性”的科技达人对研发和创新几近痴迷,“就是半夜睡着,想到点子也会马上起身记下。”
正是他们,为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等为代表的200多个型号配套火工品进行了装配加工作业,为我国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个国家级的“大师工作室”是如何炼成的?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走进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出一面文化墙上,印着一个独特的右手手印模型。这个手模的中指明显比其他手指短一半,上方写着8个大字“重视安全、牢记教训”。
杨尹渝举起自己的右手说,这个手印是他的。1981年,杨尹渝刚进入川南机械厂,还是学徒的他在冲压作业点操作时,因为违章操作机器,右手中指被截掉了两节。“当时抱着侥幸心理,结果换来手指残疾的代价。”
杨尹渝介绍道,“这个点安全风险非常大,如果有疲劳操作或者精力不集中或者机器出故障,都一定会出现意外。”如何避免这种意外,成为技术带头人后,杨尹渝意识到,精细的技术操作不能仅凭个人经验,必须得拿出一套精细化的操作标准和规范。
2004年,川南机械厂从上到下开展“6S”管理活动,这激发了作为钳工班班长的杨尹渝的管理热情和潜能。6S即为: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和安全六个要素,借着这股东风,他们最终形成一套《精细化管理50条》规范。
为严格推行《精细化管理50条》,杨尹渝特意将自己的右手手型也画在了文化墙上,提示警醒我们牢记教训。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机器故障带来的伤害,大家还想方法设法做了一套机器保护措施,“机器出故障就会报警”。如此一番效果立竿见影,2004年以来,杨尹渝班组冲压作业点已经连续12年没发生人为安全事故。
如果没有在2015年进入杨尹渝班组的204车间,年轻的王成龙也许现在还只是川南机械厂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以前工作的车间主要是做加工类工作,现在所待车间主要负责装配。”王成龙介绍,来到杨尹渝班组的他,被一股浓厚的研发与创新的氛围包裹着。与此同时,他看到,车间的很多工作,仍停留在原始的手工状态。
“当时我的工作之一,是负责为点火药盒刷胶。”王成龙说,生产一个点火药盒,往往需要4名工作人员合作完成。一人负责刷胶、一人负责蒙布、一人负责将多余的胶水擦掉,还有一人核查。
对王成龙来说,刷胶的工作“太难了”,仅靠手工掌控,稍有不慎,就得重来,“每天看着很着急,确实产量低,但是用于航天系列的用途又慢慢的变多。”他开始在想,车间上上下下都在提创新,大家也有各自的创新小产品,自己为何不能发明创新一个机器来帮助完成这项工作呢?
2015年5月份,王成龙开始全方面接触研究发明。白天上班,就利用下班或是周末时间倒腾,甚至在自家新买的房子里专门隔出一间用作自己搞创新的工作室。
到了七八月份,泸州热得正酣。很多个夜晚,王成龙都赤膊上阵,在没有空调的闷热的小房间里研究至凌晨;即便好不容易躺下休息,梦里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机器。而王成龙的创新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好几次差点令他放弃,“要不是杨老师和车间同事的鼓励、支持,可能我真的做不出来。”
王成龙说,机器研发过程中,机器如何能均匀为盒子刷胶曾一度困扰着他,“我总是想着要用刷子,但是很难保证均匀;后来有同事提醒我,为什么不用针筒试一试。”正是这一提醒,王成龙研制的针筒刷胶法成功了。
11月份,调试成功的“点火药盒蒙布粘贴自动装配机器人”被王成龙带到厂里车间试用。12月底,这个机器人便正式投入到厂里的装配工作中来。这个小小的机器人直接扛起了团队三个人的工作量。
“以前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应该四个人,并且合格率只有50%。”杨尹渝介绍,运用机器人后,只需一人操作机器,并且产品合格率可高达95%。如今,厂里点火药盒的装配工作大部分都由杨尹渝班组承担,而王成龙创新发明的机器人,川南机械厂也有意再进行复制,更多地投入到生产点火药盒的工作中去,以推动整个工厂朝半自动化、自动化的路子发展。
杨尹渝技能大师工作室前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川南机械厂杨尹渝班组,因该班组在人才教育培训、管理创新、班组建设等方面成绩非常显著,2014年评为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015年,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他们的学习室,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奖牌和获奖证书近百个。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载人航天先进集体、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金牌班组、中国航天集团公司金牌班组等,个人奖和集体奖都在这间屋子里,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小组成员的创新发明作品。
2004年至今,杨尹渝班组成员发明的大大小小的工装机器已有100多个,解决了大伙在工作中的不少问题,但杨尹渝看来,这些还远远不足,“我们朝着实现自动化操作的目标还有非常长的距离。”杨尹渝说,创新永远不能停下。
前不久,王成龙收集了关于灯泡制造在日本和中国的区别,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看完王成龙收集的内容,大伙儿都震撼了。“你能够明显看到区别。日本车间生产时没有一个人,而我们的车间里,还有很多人。”杨尹渝说,“这说明我们的祖国的机械制造业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小组成员们,应为此而更努力地工作。”在杨尹渝和他的小组成员们看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时,不局限于自身小小的工作室,将视野放至全球,向先进的技术看齐、学习,不断研究、创新,才是这个工作室的动力之源。
- 上一篇: 【48812】我市农人爱创造 克己小豆磨光机
- 下一篇: 光纤研磨机